日前,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2012中國500強發展報告》,272家制造業企業的營收總和占比42.7%,但利潤卻僅占25.04%,創下近5年來制造業利潤占比最大降幅。業內專家認為,盡管我國制造業產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國,但在融資成本、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原材料成本、工資成本等方面面臨“軟肋”,制造業“空心化”隱憂顯現。
面對目前制造業利潤長期低迷,大量資本流出實業部門,制造業出現“空心化”趨勢的隱憂,業內專家認為,制造業是真正的強國之本,也是其他任何產業都不能替代的。幫助制造業走出“空心化”困境,維護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那么如何幫助制造業走出“空心化”的困境呢?接受記者采訪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國際經濟系主任劉元春教授認為:“政策支持是關鍵”。他指出,一是國家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房地產的過度膨脹以及部分虛擬經濟泡沫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都是危害。政府應采取措施打破壟斷,放開市場準入,去泡沫化,才能為制造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合理的金融發展空間;第二,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為制造業“減負”僅僅靠改善金融環境是不夠的。剛性的政策調控應竭力營造實業致富、技術創新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生態,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諸如完善產業梯度轉移的政策、設定固定資產重置的獎勵措施、嚴防中西部產業規劃重復化等。三是降低企業稅負成本,幫助企業走過“寒冬”。通過清理稅收以外名目繁多的各種費用、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暢通資金投資渠道,使中小企業能夠扎實經營、著力創新、完成轉型是幫助企業走出困境的關鍵。根據世界銀行測算的最佳國家宏觀稅負水平,我國目前一般企業的平均稅負大概是23%左右,包括增值稅、所得稅等法定稅收。但目前除了法定稅負之外,尚有大量的規費,其負擔遠遠高于正規稅收,使實體中小企業整體面臨“成本太高、利潤太薄”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減稅也就顯得至為重要。
同時,他也指出,制造業出現“空心化”并不一定是中長期趨勢,它是工業化發展的階段性產物,也是一種常態化現象。我國現處于工業化基本完成階段,一個經濟體的進展都會經歷“退二進三”:即從第二產業出來,進入到第三產業的過程。但在全球工業化發展的滾滾車輪下,相信我國也會逐漸走出這個循環周期,再次迎來制造業的春天。這也可以從目前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重塑制造業的發展戰略中窺見一斑。金融危機以來,美歐國家認識到實體經濟對國家競爭力和就業的重要性,都提出了發展實體經濟的主張。歐洲一些國家提出了產業回歸的計劃,美國則提出“重振制造業”戰略,努力實現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支柱產業,不僅是社會財富、增強綜合國力的基礎,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應對外部沖擊的保障。我們應腳踏實地進行創新積累,最終實現從附加值低的產品制造、服務向產業鏈高端的升級。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刪除,蘇州飛拓噴碼設備有限公司是提供工業標識系統的綜合服務商。2008年創建,業務領域涵蓋電子、日化、食品、建材等,積累了眾多的合作伙伴,年銷售額已超千萬。公司銷售各種噴碼設備,
噴碼機,
激光噴碼機,噴碼耗材,手持噴碼機以及工業自動化的設計開發等。采用進口噴碼材質,十多年的服務經驗 ,本著服務至上的理念,為廣大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價格、專業噴碼設備解決方案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我們的團隊專業、朝氣、而又充滿活力!
相關推薦:
推薦產品: